1、吃鸡开外挂,导致孔子出奔
李鸿章说:孔子不会打洋枪。
现在的小朋友不想背《论语》,就说:孔子不会玩手机。
孔子虽然不会玩手机,不知道、也不会玩王者荣耀。但是孔子那时候有斗鸡啊!
而且玩游戏的人——斗鸡者——为了吃鸡、为了胜利,也是不停地开外挂。
开外挂,不遵守游戏规则,就容易闹出事。
话说春秋末年,政治权力下移,就是孔子痛心疾首的礼崩乐坏。先是周天子已无力号令诸侯,礼乐征伐自诸侯出,继而各诸侯国内的大夫的力量也越来越大,出现了“政在大夫”的局面。
鲁国首当其冲。鲁国的大权落在“三桓”的手中。所谓“三桓”,是指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、叔牙、季友的后代: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三家贵族。他们世代相传、历任卿相,出现“三分公室”的局面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季孙(平子)氏的势力愈加膨胀,鲁国的军政大事,皆由季平子专权。鲁昭公二十五年(公元前517年)季氏与郈氏的“斗鸡风波”,将鲁国上层的政治权力的斗争推向顶点。
斗鸡是鲁国贵族的一种娱乐和赌博活动,当时在鲁都曲阜城内很是流行。游戏规则是:赌博的双方各放出一只勇敢好斗的公鸡,在场地上残酷厮杀,获胜一方的公鸡主人,可以赢钱。
季平子在鲁都曲阜的寓所恰好与鲁国另一家贵族郈昭伯为邻,这两家常以斗鸡为乐。
季平子为了胜利,就想到了开外挂。季平子放出的公鸡,鸡翅膀上都被偷偷撒上了芥子粉,郈昭伯家的公鸡无论多么雄壮、凶猛总是被弄瞎眼睛,连连失败。
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后来郈昭伯发现了季平子氏斗鸡取胜的秘密。好,你做初一、我做十五,他便在自己斗鸡的鸡爪上装上锋利的小铜钩。这下季平子的鸡总被抓瞎眼睛,以失败告终。吃鸡就轮到郈昭伯了。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啊,这件事又被季家发现,于是双方对掐起来。
季平子在鲁国专权已久,他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,要郈昭伯让步,郈昭伯不肯退让:和尚摸得,我摸不得?季平子觉得郈昭伯敬酒不吃吃罚酒,于是攻打郈氏,一举占领了郈昭伯的封地。
另外季平子与臧昭伯也有矛盾,还将臧氏的家臣囚禁了起来。因此,郈氏与臧氏一起诉冤于鲁昭公。鲁昭公对季平子的专权早已不满,一直想搞倒季平子,以恢复公室的权力,于是鲁昭公支持郈氏、臧氏,出兵包围了季平子。
季平子看看四周是军队,已无法逃命,表示愿意搬出曲阜,归还从郈氏抢来的封地。鲁昭公不允许,季平子又表示愿意赔偿财产,囚禁自己,以示惩罚。鲁昭公仍不允许,郈、臧二家一定要杀掉季平子。
在这场斗争中,叔孙氏和孟孙氏感到季孙氏一倒,他们也会先后垮台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啊,于是一起去救季平子,并将鲁昭公派来联络他们的郈昭伯杀死。
反抗三桓的这场斗争就在一天之内失败了。鲁昭公逃亡到齐国。当孔子得知鲁昭公逃到齐国的消息后,孔子也追随鲁昭公赶到齐国。
孔子到了齐国,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,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,但被大夫晏婴阻止。找工作很难啊。
鲁昭公二十六年(公元前516年),齐景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,臣下要像个臣下,父亲要像个父亲,儿子要像个儿子(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)。
孔子在齐闻《韶》乐,如醉如痴,三月不知肉味这个成语就是这时候出来的。
鲁昭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515年),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,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。齐景公说自己老了,不能用了。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。
2、为了吃鸡当拉拉队,王神童被逐
前段时间网友都在控诉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伤害,直到他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原生家庭的博士成长之路是多么悲惨。
王勃聪敏好学,六岁能文,下笔流畅,被赞为“神童”。九岁时,读秘书监颜师古《汉书注》,作《指瑕》十卷,以纠正其错。相当于现在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,为了指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资深教授的重要专著,而写了一本《XX专家的专著错误举例》
王勃确实是有原生家庭的。他爷爷的学问非常了不起,是号称“文中子”的王通。
乾封元年(666年),王勃十六岁,通过李常伯上《宸游东岳颂》一篇,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,授朝散郎,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。之后,才思泉涌,笔端生花,撰《乾元殿颂》,文章绮丽,惊动圣听。
唐高宗见此颂词,歌功颂德,词美义壮,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,惊叹不已:“奇才,奇才,我大唐奇才!”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,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合称“初唐四杰”,并推为首位。
王勃当上朝散郎后,经主考官的介绍,担任沛王府修撰,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。一次,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,王勃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文》,讨伐英王的斗鸡,以此为沛王助兴。
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,圣颜不悦,读毕则怒而叹道:“歪才,歪才!二王斗鸡,王勃身为博士,不进行劝诫,反倒作檄文(古代用于征召,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、揭发罪行等的文书,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,声讨文章),有意虚构,夸大事态,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。”
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,钦命将他逐出长安。于是,王勃被逐。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,就这样毁于一旦。
3、李白因斗鸡差点被围殴
李白第一次到长安之时,腰间挂着延陵剑,身穿玉带明珠袍,风流潇洒。或许是带着对“斗鸡走马胜读书”的困惑,又或是因郁郁不得志,抱着类似“沥血著书空自览,不及一醉上歌楼”的放纵心态,总之,那时的李白也经常出入娱乐场所,与纨绔子弟们斗鸡走马。
一次,他在斗鸡时与斗鸡徒发生争执,李白自然是不肯相让。结果对方人多势众,组织了一群亡命之徒围攻李白。千钧一发之际,李白的好友陆调不避危险,搬来了御史台的纠察队,冲开万人丛,将李白从北门解救出来。
多年后,陆调已是江阳县邑的县宰,李白也终于如愿进了宫门,但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历历在目。
除了与陆调的这段故事,李白还有一首专门赠给斗鸡玩友的诗《白马篇》:
龙马花雪毛,金鞍五陵豪。
秋霜切玉剑,落日明珠袍。
斗鸡事万乘,轩盖一何高。
弓摧南山虎,手接太行猱。
酒后竟风采,三杯弄宝刀。
杀人如剪草,剧孟同游遨。
发愤去函谷,从军向临洮。
叱咤经百战,匈奴尽奔逃。
归来使酒气,未肯拜萧曹。
羞入原宪室,荒淫隐蓬蒿。
4、斗鸡神童
唐玄宗的时候,有首《神鸡童谣》:
生儿不用识文字,斗鸡走马胜读书。
贾家小儿年十三,富贵荣华代不如。
能令金距期胜负,白罗绣衫随软舆。
父死长安千里外,差夫持道挽丧车。
它写的是“神鸡童”贾昌的故事。唐玄宗时,世风奢靡,玄宗本人也酷爱斗鸡,因而许多擅长斗鸡之人都受到宠幸,这些斗鸡徒往往倚仗权势,欺压良善。李白的《古风·大车扬飞尘》:
大车扬飞尘,亭午暗阡陌。
中贵多黄金,连云开甲宅。
路逢斗鸡者,冠盖何辉赫。
鼻息干虹霓,行人皆怵惕。
世无洗耳翁,谁知尧与跖!
这首诗主要是对斗鸡者的讽刺,而贾昌则是斗鸡者的代表。
被人称为“神鸡童”的长安小儿贾昌,毕竟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。“生儿不用识文字,斗鸡走马胜读书”,正如“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”一样,是愤激之词,也是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。
“白罗绣衫随软舆”一句,此中有人,呼之欲出。原来当今皇帝就爱斗鸡走马,所以“神鸡童”也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。唐诗中讽刺皇帝的诗篇不少,或则托言异代,或则咏物寄怀,大都辞旨微婉。如此大胆直率,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的,在文人诗里是很难见到的,只有民谣能作此快人快语。
全诗描绘了两个场面,一是贾昌随驾东巡,一是奉父柩西归雍州。第一个场面:“白罗绣衫随软舆。”在戒备森严、紧张肃穆的气氛里,一个十三岁的少年,穿着华美的白罗绣花衫,带着三百只喔喔啼鸣的红冠大公鸡,紧紧跟随在皇帝威严华贵的软舆后面,大摇大摆地前行,这真是亘古未有的奇观。
唐玄宗此行是去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,夸示他“奉天承命”、治国治民的丰功伟业,带上这么一支不伦不类的特殊仪仗队,真是滑稽透顶,荒唐至极。
据陈鸿《东城老父传》记载:“开元十三年,(贾昌)笼鸡三百,从封东岳。”并没有说他紧跟在“软舆”后面,而诗中运用近乎漫画的手法,将这一史实作了艺术的夸张,形象鲜明,主题突出。
第二个场面:“差夫持道挽丧车。”贾昌的父亲贾忠是唐玄宗的一名卫士,随扈死在泰山下。“父以子贵”,沿途官吏为巴结皇帝面前的这位大红人——神鸡童贾昌,竟不惜为他兴师动众,征派民夫,沿途照料灵柩。
死者并不是什么皇亲国戚,只不过是一个斗鸡小儿之父,却迫使无数劳动者为他抖威风,这场面着实令人啼笑皆非。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嘲笑、轻蔑和愤怒。
两个场面,构成了一出讽刺喜剧。剧里有一群白鼻子,主角是坐在软舆里的唐玄宗李隆基。这个喜剧形象鲜明,效果强烈,读起来,不但忍俊不禁,而且似乎听到了当时老百姓嬉笑怒骂的声音。这就是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。